瀏覽人次: 5451

計畫摘要

目錄

  1. 第一階段(107–108年)
  2. 第二階段(109年–111年)
 
第一階段(107–108年)
為創造以學生為學習導向之教學環境,本校以「全方位產業鏈結」的方式,將課程、教師與學生充分與產業鏈結,發展課程產學鏈結力、教師實務整合力及學生就業精進力;並宏觀培育「全人發展東南人」的理念,整備職涯、教育與世界觀為導向,致力教學跨域創新、營造多元教育環境、健全創新技職體制、延伸學生國際視野。
本計畫旨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提升本校教學制度面之各項建置,計畫內容分為五個面向:教師面、學生面、課程面、資源面及特色面,分述如下:
一、教師面
為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並增強實務能力,本計畫擬成立教師繼續教育學苑,透過舉辦知能活動、工作坊、研討會等,以增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此外,鼓勵教師赴業界進行研習或研究,取得專業實務經驗,以結合各院系專業領域與教學發展目標。並於計畫中推動教師教學改進計畫、專業教師社群與產業接軌計畫等,執行跨域課程成果聯展與競賽、數位教材製作與共享、研發實務教材與學生實習規劃。最後,透過彈性鐘點與彈性薪資降低教師實質授課鐘點與增加教師參與意願,獎勵教師創新教學、進行實務與教學研究,促進產學合作,掌握社會科技脈動並活化教學,優化教師的專業技術與教學能力。
二、學生面
落實規劃核心能力、畢業門檻、學習地圖等措施,並依學生職場規劃分別設置「創業」與「就業」二大微學分計畫提供學生於大學四年培養職涯能力,同時結合本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系統,從學生一進入本校學習便能提供學生、教師與職涯輔導師共同檢視學習歷程,持續改善並累積學生成績、競賽、跨域學習、實習、社團、服務等學習成就與表現,強化核心就業職能,累積學習成就與實習經歷,完備傑出的就業履歷。此外,更擴大教學助理的培訓,完善學習好伴制度,型塑校園同儕之學習氛圍。
三、課程面
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革新,提供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學習與認知能力,推動「微學分」計畫、「深碗課程」計畫、「PBL」教學法與「翻轉教室(15+3)」等彈性學分與創新教學等課程革新,讓課程學習更全面與多元化。課程內容更結合國家職能標準及人才發展規劃,引入產業力量共同參與課程規劃,強化各院系發展與產業實質鏈結,推動跨域學習,促成跨領域創新之產業人才培育課程、跨域專題合作競賽、校際或全國競賽、學習職能工作坊與生涯顧問座談等,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讓學生有效地縮短就業準備時間,儲備產業接軌就業即戰力。此外,本校積極辦理並通過各系IEET教育品質認證,確保學生學習成效與國際接軌。
四、資源面
鼓勵教師積極建置數位教材,除提供學生自修學習參考外,並建立校際分享措施與智慧校園系統,使其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本校更致力於專業英文、融滲課程與跨域創新等特色教學,提供技專校院友校進行跨校社群及跨校融滲教學時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同時強化與高中職校3+47年一貫學習不斷,進行垂直整合之課程銜接設計、實驗室資源共享與專題製作、業界參訪與職涯探索。將已建置的各職類國家檢定合格考場49個,提供各技專校院與高中職校使用。
五、特色面
本計畫以學院為教學核心,在行政單位全力支援下,致力教學跨域創新、營造多元教育環境、健全創新技職體制、延伸學生國際視野,培育出「以深坑為基地向世界招手之農、遊、智、創 翻轉人生之I型、T型、π型人才」。並透過課程設計,運用服務學習課程達到文化認同、社區關懷、永續環境等目標,回饋社區與社會。
此外,運用學校之校務資料庫持續規劃校務研究,包括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創新教學成效、弱勢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機制與學習成效教師研究能量與成果、學校財務經營、學校環境與設施之建設與運用管理、學校治理與發展規劃等,進行彙整、分析與闡釋,使其轉換成為有用的資訊,一方面了解校務狀況及優劣勢,另一方面做為決策制定、改進方案及行動措施之依據,協助訂定學校未來發展之方向,規劃改進策略,以便開創新局。

 
 
第二階段(109年–111年)

 為持續創造以學生為學習核心之學習環境,本期計畫繼續推動創新教學,以優化本校學生之學習成效,並啟動「全人生涯」以宏觀的角度加強基礎能力且陶塑學生人文素養;以「全方位產業鏈結」整合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教育與產業實務的鏈結力,以跨域思維融入在地特色,期以撫育出符合未來趨勢的產業人才,進而培育學生創意、創新、創業的可能性,企圖打造出職涯、教育與世界觀為導向。並致力營造出教學跨域創新、多元學習的教育環境,進而健全創新技職體制,開創學生的國際觀與世界接軌。本期計畫為強化與高教深耕計畫的四大面向與本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性,將計畫內容重新擬定分成四大主軸執行,分述如下:
一、推動創新教學、優化學習成效:
       
提升學生競爭力持續創造「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創新教學環境,繼續推動課程革新與創新教學,課程革新如深碗課程(X+1或X+2學分)計畫、通識與專業課程「微學分」計畫、產學訓用就業學程及跨領域創業課程,創新教學如問題導向課程(PBL教學法)、翻轉教室(15+3)、學習共同體、「師徒制」學生學習方案及跨領域創新實務專題,並且建構完整的獎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為落實「聞、思、修」的整合能力,以強化學生學習、思考到實作的能力,本校推動全校智能資訊應用能力養成系列課程,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運算能力,並辦理創新實作競賽,以本校建置的專業場地為培訓基地,舉辦講座、體驗營、校內外競賽,並且持續參與國際科技教育認證
     另一方面,為使教師的教學品質全面提升,本校藉由教師專業增能,加強產業連結的方式,並且透過教學評量回饋、積極培養教學助理、優化教學設施與學習環境來支持教師教學系統,並成立「繼續教育學苑」輔育教師的授課專業與態度。教師增能包括成立各種類型的教師社群,讓教師在社群中可以互相交流以精進彼此的教學經驗,共同累積教學能量,並且鼓勵教師赴產業研習以提升教師專業實務的知能,此外本校推動業師協同教學與教學改進計畫,皆能有效協助教師提升課程的專業實務程度。

二、全人生涯啟動,強化產學接軌:
       本校為發展全人教育的學習進程,其一、提倡通識課程以跨域、融滲與創新的方式進化與翻轉,如跨領域課程、融滲式課程,並定期舉辦在地特色和多元文化的藝文展演,塑造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再從課程中配合專門的情境教室,讓學生強化本來具備的基本能力值,並且從境教中陶冶人文素養。其二,本計畫為落實培育技職教育實務致用人才、培育學生創業力,規劃了增進職能的相關課程、研習、競賽,並持續辦理學生校外專業實務實習,以及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其目的是為增進學生未來進入產業的專業職能,亦強化本校與產業界的鏈結力,培養全校師生具備創意思維、創新知能與創業精神。也鼓勵學生走出台灣、放眼國際,除招收境外生以增加校園中文化交流的機會,本校亦提供學生外語能力提升的管道,建置外語角落課程、推動專業英文詞彙的國際證照,並培育與鼓勵學生赴海外企業實習,以增進學生的國際觀與實務應用能力。其三,本校規劃專業融入服務學習的相關活動、課程,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並落實其專業素養於日常生活中,從中培養全人思維。其四、因應未來社會趨勢的變化,本計畫整合各系專業,發展「安居樂活好食」課程計畫,培育「樂齡智慧住宅室內設計與裝修」、「高齡樂活好食」產業人才,啟發學生洞見未來的趨勢並培養相應的專業能力,以滿足未來社會新興的產業人才需求。

三、 強化教學支持系統與高教公共性:
       
本校為建構更完整全面的辦學環境,鼓勵教師提升教學品質,透過課程革新各項機制,並實施彈性薪資,輔以多元升等制度,藉以改善師資結構,優化學校教師體制。同時為使社會大眾對本校辦學績效能充分了解、信賴與監督,持續將本校的校務資訊與財務資訊公開,並由校務研究辦公室,依需求持續增加校務研究的議題數量,以強化教學支持系統。
     本校為建構更全方位教學與學習的智慧校園環境,將學校資訊系統整合了科技技術,開發出本校的校園行動APP,以整合與強化導師輔導系統、行政系統、教學資訊系統、實習就業輔導系統以及圖書資訊系統,讓全校師生有更全面的行動資訊;此外,也積極建置校務整合資料庫管理系統,以期改善作業流程並提升作業效率。
     另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建立東南品德典範措施、完善弱勢協助機制,關懷並輔導經濟或文化不利之學生,並且成立原資中心,以建構多元文化的友善校園。

四、實踐社會責任,培育利他公民:
       社會是學習的最終歸所,本校為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以鄰近區域為學習社會學習場域,辦理樂齡大學,推動青銀共學、食農美學服務教育在地耕耘等,深耕社區、服務在地民眾與產業,透過與社會真實面對的接觸,展開對地方關懷、社會參與及社會責任,培育利他的好公民,期望創造深坑地區共好共榮的環境。除深耕在地之外,本校也以大學帶動高中職,共享區域教學資源,討論相關教學議題,進行專題課程或活動,使教師教學雙向支援,學生學習雙向銜接。